您的当前位置:天津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资料 >> 热点时评

天津公务员申论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

发布:2011-11-07    来源:天津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精品至尊:该不出手就不出手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一种精品文化,各门精湛技艺的背后是人类心灵精华的结晶。传承精品文化首先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严把质量门槛,拒绝出“水货”,出次品。否则,贪图一时之省力和眼前之小利,而危及文化可持续发展,悔之莫及。
  流传了六百年的中国昆曲尤其堪称精致艺术之冠,它以文辞优美、音乐婉转、一唱三叹、载歌载舞的“综合实力”而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近乎完美的艺术品种。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票通过将中国昆曲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榜首,带给昆曲一个极为可贵的命运转折点,使昆曲在长达数十年冷落深山无人问之后,兴起今天的小小热潮。
  这种热来之不易,需要格外珍惜,乐观中仍需保持谨慎。怎样让目前的昆曲热热得更持久一些,而不是燥热一时?对于昆曲人特别是新生代传承人,须在理念上确立“精品就是生命线”,要守住文化精品最底线,更要向文化极品冲刺。不说样样都是精品,但起码也得是合格产品,而不是劣质产品、“文化水货”。
  要避免“文化次品”出笼,就要抵挡得住市场的诱惑。在旅游景点、企业庆典等场合演出,一些演员往往化妆不考究,穿一些退居二线的旧戏服,情感也不在状态。商业气息太重的演出多了是没有好处的,会让台底下观众(包括老外)对昆曲印象大打折扣。昆曲自有其精致唯美的高雅气质,如果你粗制滥造,那就不姓昆了,要败特别容易。
  少让“人走艺亡”悲剧发生
  老一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揣有一身本领,就像金庸、古龙小说中的那些大侠,恨不能将绝技和内功一下子全托付给下一代传人。“人逝技灭”、“人走艺亡”,是艺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悲剧,却又是最经常上演的悲剧。
  作为二三十岁的昆曲新生代传人,我愈来愈能感觉到老师们眼神中那种期待感和紧迫感。抢救昆曲精品剧目和曲目,就是要安排老艺术家口传心授点化年轻艺人,无论身段、表情,还是拍曲、念白,都要细抠精雕。这种一对一、面对面的言传身教,效果远胜过向“录老师”(录像机)学。
  从长远看,我们这代昆曲演员也肩负着承上启下的文化使命。现在苏州昆剧院新进了一些艺校的学生,如果我们这一代不学得多一点、精一点,将来去教学生,学生当面不说你,背后也会说这个老师教得没水平。当然,老师也是人,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能少让学生挑剔一点的话,你就成功了。去年拿到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后,我的心态更加平和、稳定了,就想向汪世瑜老师和其他老师多学会几个经典折子戏,使自己不要愧对这个奖。虽然排新戏有限,但是学无止境,艺多不压身。
  呼唤健康、良性的文化批评氛围
  非物质遗产以人为传承载体,不同的艺人、不同的禀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师承,必然形成各异的风格。多种风格互补共生,原本是件好事。
  昆曲行只剩下七大院团,在当地各有观众群,上海、天津、苏州、杭州的一部分观众互相攻击,排斥和贬低其他地域院团的优秀演员。这在网上攻击得尤其厉害,许多网上跟帖盲目“灌水”、“拍砖”。瞎起哄者多,客观分析者少;人身攻击者多,善意公允者少。
  所以,有必要呼吁健康、良性、正常的文化批评,多一些宽容和理性。唯其这样,全国昆曲几代传人才能真正攥成一个拳头,昆曲这朵被周总理赞为中国幽兰的奇花才能天香流远。希腊人的悲剧、意大利人的歌剧、英国人的莎剧都还在向世界彰显着本民族的骄傲,“百戏之祖”的中国昆剧有理由在文化软实力日益被重视的时代受到公正的礼遇。

  阅读此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0年天津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7 http://www.tjgk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皖B2-20110080-11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