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天津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资料 >> 真题

2010年天津公考申论模拟卷参考答案

发布:2010-04-01    来源:天津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之间、城市内各学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却日益趋向发达国家水平,社会强烈的教育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形成巨大反差。由此引发的择校问题日益严重,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随处可见,学校向学生收取高额的择校费,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甚至花高价在名校附近购房。择校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同时也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急需解决。

  2.答案提示

  择校问题的存在给学生、家长和我国教育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给学生带来学习压力。学生为了升入较好的学校,在上课之余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休息、娱乐时间严重缺乏。

  (2)给家长带来经济压力。为了能让孩子上名校,学生家长不得不负担孩子补习的费用;甚至有的家长“买房择校”,因此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

  (3)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择校问题的存在,必然导致城乡和区域之间、各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更不平衡。大量的学生涌入硬件和软件条件较好的名校,条件稍差的学校无人问津,只能让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和教育的健康发展。

  3.答案提示

  买房择校,已经成为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被动之举,面对学区高昂的房价,很多家庭都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但由于自家户口所在的区域内没有好学校,不得已只有通过置业迁移,来完成让孩子在重点学校上学的心愿。

  虽然大批家长为了子女能够上“名校”而不惜重金在学校周边置业,但这并不代表只要在学校附近购房就能顺利进入相应的学校。这其中还包含许多具体的条件,也存在一些风险,学生家长不应为择校而盲目买房。

    4.答案提示

遏制择校热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择校热一直持续升温,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对其进行遏制,然而择校热却没有丝毫冷却的趋势。

  究其原因,无非是区域之间或同一行政区域之内的校际之间教育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城乡之间、城市内的中心城区和城市的边缘地区间学校的发展不平衡。因此,“择校”就是一种必然,也是各种力量的一种博弈。遏制择校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确保政府的财政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变“按生均分配经费”为“按班均分配经费”。一般说来,薄弱学校班额相对较小,而比较好的学校班额相对较大,这样的分配原则降低了比较好的学校扩大班额的积极性,必然可以有效地控制“择校”问题的发生,也是农村和城市非中心区学校实施小班额教学的有利保障。

  其次,保证政策到位,力促薄弱学校的快速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探索改变薄弱学校的政策。比如,无论是小学入学还是小学毕业升初中,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坚持划片就近入学,电脑分班;建立学校之间“手拉手”活动制度;抽调部分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并对支教的教师在交通费用、评优晋职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等;业务部门在工作策略上应“关注农村学校,关注薄弱学校”,在教研活动安排、教师的培养等方面也应给予特别关照等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弱”的一极往往是城市周边学校或是农村学校,而它们“弱”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不仅缺少“名师”,更主要的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师队伍得不到有效的更新。目前的情况是“城里的教师不下去,下去的教师上不来”;同时随着城市区域范围的拉大,给在农村和城市边缘学校上班的教师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急需制定教师选拔聘用的工作机制,将教师由“某一所学校的单位人,变成某个地区教育系统的人”,这也是使教师的“聘任制”真正发挥作用和促进各学校均衡发展的有利措施之一。

  最后,努力提升校长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择校”是教育思想、办学目标不端正,办学理念不清晰的必然结果,是教育的功利主义和短期行为的具体体现。社会有分工,有分工就有选择。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只有提升校长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因为,校长是学校发展的领路人。再有就是将“初升高”的指标下放到学校,解除制约校长提升办学理念和思想的羁绊。一所学校为高一级学校多输送几个学生,固然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有直接关系,但与学生的自身素质、家庭环境和社会教育等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升学人数的“多与少”与学校本身的“强与弱”并不是完全等同的。所以,将“初升高”的指标下放到学校,一定会激发所有相关学校和教师的办学积极性。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17 http://www.tjgk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皖B2-20110080-11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